2019年5月13日下午6點30分,蘇南地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的劉稚穎老師主講的“親密關系、愛與個人成長”的心理健康講座于鴻遠樓101教室順利舉行。

       與以往嚴肅的話題不同,本次劉稚穎老師選擇了更貼近大學生生活的情感問題與同學們進行分享與解讀。她指出近階段因為感情問題導緻情緒上的痛苦來咨詢的人有很多,大多數是即将畢業的情侶,因為他們面臨着現實的選擇。于是她舉了咨詢經曆中的某些例子,展開了這次講座。
本次講座共分為三節,分别為人際關系的進化假說,愛的起源與發展,親密關系與自我發展,其中穿插各類有趣的心理學實驗研究以及劉老師的個人經曆,讓看起來晦澀難懂的專業詞彙變得通俗易懂,貼近生活,使同學們更容易接受以及反觀自己的生活。
       對于人際關系的進化假說,劉老師首先講述了人類的社會性,人類之所以能統治世界是因為其群體優勢,而不是各種器官的優越性。群體生活的優勢為:對抗危險和資源共享。劉老師進行了闡釋,對抗危險就比如古時部落就指定某人放哨,資源共享就好比結婚了女方想要從男方那裡獲得好處,然而劉老師又指出,目前資源不缺乏,因此結婚似乎變得不迫切了。當然,群體生活也有弊端:内部競争與沖突。因此,應對策略顯得尤為重要,劉老師指出我們要有充分的關系認知并掌握社會規則(互惠性利他)。期間,劉老師穿插了幾個個人經曆和咨詢案例,幽默诙諧,妙趣橫生。
       接着,劉老師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實驗結果,其表明:人類在不使用高科技的情況下最大群體為150,這是由于大腦新皮層的相對大小限制了可維持的社會群體大小。對此,劉老師進行了進一步闡釋,新皮層從群居生活開始就産生,人類需要判斷社會關系如何處理對其有效,因此人際交往的算計越多就越占皮層的内存,但皮層的容量是有限的,所以決定了人類同時段最大交往群體。
       接下來,便講到愛的起源與發展。這裡劉老師主要講的是親子關系,因為嬰兒最初是從母親那裡獲得的愛,母愛的質量決定了人成年以後與人交往的方式。接着,劉老師又給出了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研究,其表明:愛不僅是從母親那裡獲得營養,還要有被母親抱在懷裡的感覺。劉老師進一步闡釋即小時候被愛關懷的人,未來就會相信愛、渴望愛。接着,其講述了依戀關系與安全感,依戀即通過接近更強壯和(或)更智慧的他人來尋求安全感。這裡又引入了Ainsworth的陌生情境實驗研究,結果顯示嬰兒依戀可分為四類: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與混亂型。劉老師對以上類型分别進行了舉例闡述。其細心提醒,人們通常是在前三種類型中轉換的,第四種情況就需要接受心理治療了。這些嬰兒的依戀關系也同樣影響并适用于成年人,通常男生在感情中屬于回避型,不願解決問題;矛盾型的人通常是受到母子關系的影響,有愛也有不信任,因為他們缺少安全感,更加依賴他人。
       最後,講到親密關系與自我發展。這部分,劉老師主要解釋了幾個專業術語。1.自我發展:充分的自我認識(客觀、全面),積極的自我體驗(自我接納與肯定),積極的自我調控(目标與行動),劉老師指出談戀愛也是這樣一個自我發展的過程,并舉了她母親的例子,從結婚後的不會做飯到生孩子後漸漸學會了做飯。兩人相處中,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以後,需要做出行動進行彌補,雙方共同發展。2.客體恒常性:理解物體從視線中消失後仍然存在,8個月-2歲的孩子特别喜歡玩躲貓貓、找東西的遊戲,這是因為他們相信某物不在眼前但仍然存在,他們開始學會忍受分開。劉老師指出在感情中,我們也要能夠擺脫分離的焦慮,忍受依戀對象離開時間的延長,這樣的愛才不至于經常出現矛盾。3.自我中心主義:隻從自己的立場看世界。劉老師指出很多時候情侶之間的矛盾都是因為雙方都隻從自己的立場看問題,他們假設其他人眼中的世界與他們眼中一樣,這樣的視角是錯誤的。最後劉老師總結在人際關系中,我們要做到在付出的同時獲得滿足,在互相依賴的關系中放棄部分自我,因為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通過劉稚穎老師豐富的實例介紹、幽默生動地講解,伟德官网bv的同學們受益頗深,了解并學習了親子關系對情侶關系的影響以及如何處理戀愛關系。相信大家定會将此次講座的知識運用到今後的生活中,互惠利他,生活将會少一些沖突,多一份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