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外語近三年核心論文一覽表
作者 | 論文名稱 | 發表期刊名稱、期次 |
---|---|---|
黃愛軍 | Acquisition of polarity-sensitive items in Mandarin Chinese | Language Acquisition, 2014, 21:212-214. |
黃愛軍 | Acquisition of polarity sensitive item renhe 'any' in Mandarin Chinese. |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2014, 41: 861-889 |
黃愛軍 | Polarity sensitive items in child Mandarin. | Language Acquisition, 2014, 21: 339-364. |
黃愛軍 | Acquisition of the numerical wh-pronoun ji 'how many' in Mandarin Chinese | Lingua, 2014, 145: 122-140. |
孟祥春 | Chinese practice and T.W. Ardorno's theory of mass culture | Neohelicon 2014 (2) |
黃 芝 | "天堂與地獄之間":《卑微的神靈》中的卡塔卡利舞者 | 《外國文學評論》2014 (1) |
楊彩梅 | 唯遞歸假說及其證據 |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14 (6) |
董成如 | 認知語法框架下動結式的形成和論元實現 | 《現代外語》2014 (5) |
段慧敏 | 《茫茫黑夜漫遊》與《追憶似水年華》的互文關系 | 《蘇州大學學報》2014 (1) |
房紅梅 | 論評價理論對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發展 | 《現代外語》2014 (3) |
高永晨 | 中國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測評體系的理論框架構建 | 《外語界》2014 (4) |
陸 洵 | 論吉奧諾作品中的空間構建 | 《當代外國文學》,2014 (4) |
孟祥春 | 葛浩文論譯者――基于葛浩文講座與訪談的批評性闡釋 | 《中國翻譯》 2014 (3) |
施 晖 | 日中�言�における「性向��」についての�照研究�「仕事に速い人・要�のよい人」を中心に | 『中國學研究�集』,第33号,2014 |
姜豔紅 | 漢俄語反義詞構成的複合詞和成語的語序對比 | 《中國俄語教學》2014 (3) |
宋豔芳 | 放下重負:《重量》異質化叙述中的存在主義思考 | 《當代外國文學》2014 (1) |
王臘寶 | 澳大利亞後現代小說述略 | 《外國文學》2014 (1) |
張 玲 | 湯顯祖戲劇英譯的副文本研究-以汪譯《牡丹亭》為例 | 《中國外語》2014(3) |
張乃禹 | 梁啟超影響韓國開化期的"小說革命" |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總第599期,5月23日 |
張乃禹 | 文化内容:信息社會發展的終極動力 |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6月18日 |
趙愛國 | 20世紀前俄羅斯語言學研究中的人文主義傳統 | 《中國俄語教學》2014 (4) |
賈冠傑 | 英語專業碩士畢業論文的語言錯誤分析研究 | 《外語界》2014 (3) |
杜争鳴 | 社會制度、意識形态關鍵詞"文明"、"精神"英譯探析 | 《中國翻譯》2014 (3) |
周民權 | 俄羅斯學界社會性别語言定型哲學淵源研究 | 《中國俄語教學》2014 (4) |
丁麗芬 | 評價範疇的語言本質(以俄語為例) | 《中國俄語教學》,2014 (1) |
王 欣 | 錢學森晚年轉向思維動力學 |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3月31日 |
朱新福 | 羅賓遜傑弗斯的"非人類主義"生态詩學思想 | 《蘇州大學學報》2014 (2) |
段慧敏 | 身份、命運、愛情的交織――《俄國小說》主題的符号學研究 | 《法國研究》 2014 (3) |
顧佩娅 | 高校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環境調查 | 《解放軍伟德官网bv學報》2014 (4) |
陸 洵 | 法國當代社會的最佳速寫 | 《外國文學動态》2014 (2) |
―評奧裡維埃•亞當的新作《邊緣》 | ||
陸 洵 | 繪出心中的大自然――重溫動畫大師弗雷德裡克 • 貝克的《種樹的人》 | 《美術與設計》2014 (3) |
王 軍 | 錯拼詞及其基于能指所指關系的解讀理據 | 《外語教學》2014 (4) |
陶 麗 | 新一代大學英語教材的需求分析與反思 | 《外語學刊》2013 (6) |
楊志紅 | 中國學生英語能力與漢譯英能力關系的實證研究 | 《外語與外語教學》2014 (1) |
張 莉 | 以時間的方式思考存在――卡夫卡的時間叙事體系研究 | 《同濟大學學報》2014 (4) |
王 軍 | 包含複雜限定語的回指關系淺議 | 《外語學刊》2014 (6) |
董成如 | 存現句的語篇功能研究 | 《外語學刊》2014 (6) |
陸 洵 | 生态視域下吉奧諾小說的植物意象分析 | 《法國研究》2014 (4) |
談 方 | 奇幻文學研究的一部理論經典 | 《文藝理論研究》2014 (2) |
孟祥春 | Chinese practice and T.W. Ardorno's theory of mass culture | Neohelicon 2014 (2) |
李東軍 | 藤原定家"拉鬼體"和歌的美學風格 | 《日語學習與研究》2015 (1) |
顧佩娅 | 《批評性英語教學中的情感研究》評介 | 《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 (4) |
孟祥春 | Glocal Chimerican葛浩文英譯研究 | 《外國語》2015 (4) |
孟祥春 | "理論"與"反理論"----論利維斯的批評觀 | 《文藝理論研究》2015 (5) |
陳 寒 | 試論池莉小說在法國的譯介 | 《小說評論》2015 (3) |
王臘寶、陳 隽 | 《戀愛中的女人》與勞倫斯的"小說三要素" | 《蘇州大學學報》2015 (2) |
高永晨 | 基于知行合一模式的中國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測評量表構建研究 | 《中國外語》2015 (3) |
高永晨 | 思與行的互動:思辨能力與跨文化交際能力 | 《蘇州大學學報》2015 (3) |
黃 潔 | 新時期中國澳大利亞文學研究――"2014中國澳大利亞文學研究高層論壇"紀要 | 《當代外國文學》2015 (2) |
姜豔紅 | 俄語中異域風情詞的詞彙同化現象 | 《中國俄語教學》2015 (3) |
孟祥春 | 古詩英譯"自我"的變化及原因探讨 | 《蘇州大學學報》2015 (5) |
王 清 | 試論當代俄語構詞的分析化趨勢 | 《中國俄語教學》2015 (1) |
王 清 | 俄語中異域風情詞的詞彙同化現象 | 《中國俄語教學》2015 (3) |
張乃禹 | 超級暢銷書如何煉成:戴厚英在韓國的接受與解讀 | 《小說評論》2015 (2) |
張乃禹 | 古代朝鮮"稗說文學"中的中國文化元素 |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總第716期 |
張乃禹 | 韓國"創造經濟":以文化創意為内驅力 |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總第695期 |
趙愛國 | 當代俄羅斯心理認知視域的"語言意識"研究 | 《中國俄語教學》2015 (2) |
趙愛國 | "新絲綢之路"建設――我國俄語教育教學創新的新機遇 | 《中國俄語教學》2015 (3) |
周民權 | "新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下的俄語人才培養探究 | 《中國俄語教學》2015 (3) |
朱新福 | 身體政治和曆史書寫:《沒有指針的鐘》解讀 | 《蘇州大學學報》2015 (5) |
朱 彥 | 災難已經發生,何須預言?――解讀萊辛的小說《幸存者回憶錄》 | 《蘇州大學學報》2015 (3) |
朱 彥 | 災難已經發生,何須預言?――解讀萊辛的小說《幸存者回憶錄》 | 人大複印資料《外國文學研究》全文轉載,2015 (8) |
朱 彥 | 災難已經發生,何須預言?――解讀萊辛的小說《幸存者回憶錄》 | 人大複印資料《文學研究文摘》轉載,2015 (3) |
黃愛軍 | Linguistic Form and Function: Expression of Countability in Chinese wh-phrases | Language and Semiotic Studies2015 (1) |
楊彩梅 | Universal merge and Chinese Relativization | Language and Semiotic Studies2015 (2) |
王 軍 | English-Chinese Oppositional Collocations: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 | Language and Semiotic Studies2015 (1) |
王 鼎 | 助數�「莖」について | 《明治大學日本文學》第41号,2015 |
段慧敏 | 《茫茫黑夜漫遊》中複調效果的多維體現 | 《法國研究》2015 (2) |
顧佩娅 | 國際教師情感研究進展的可視化分析及其啟示 | 《外語電化教學》2015 (3) |
顧佩娅 | 國外教師轉化性學習研究述評 | 《外國教育研究》2015 (1) |
孫倚娜、顧衛星 | 中國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路徑研究:實踐反思與團隊建設---兼析國家精品課程/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大學英語應用類課程"教師專業發展 | 《外語研究》2015 (4) |
李東軍 | 藤原定家拉鬼體和歌的美學風格 | 《日語學習與研究》2015 (1) |
劉 娟 | 試論羅曼∙加裡的身份建構--讀《童年的許諾》 | 《法國研究》2015 (3) |
施 晖 | 論漢日性向詞彙中的"負性原理" | 《日語學習與研究》2015 (1) |
宋豔芳 | 以提高人文素養和學術研究能力為目标的"英語閱讀"課程改革 | 《外語研究》2015 (3) |
孫倚娜 | 中國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路徑研究:實踐反思與團隊建設 | 《外語研究》2015 (4) |
趙愛國 | 俄羅斯"斯拉夫主義"哲學的學理内涵 | 《俄羅斯研究》2015 (4) |
趙愛國 | 俄羅斯功能語法理論與西方系統功能語言學對比研究發微 | 《外語學刊》2015 (1) |
周春霞 | 莫言小說在西班牙的譯介――以《酒國》和《檀香刑》的西語譯本為例 | 《南方文壇》2015 (3) |
周春霞、季 進 | 中國當代文學在法國――何碧玉、安必諾教授訪談錄 | 《南方文壇》2015 (6) |
朱 京 | 認知語言學視域下的微課教學模式構建與應用 | 《外語電化教學》2015 (5) |
劉 娟 | 試論羅曼∙加裡的身份建構--讀《童年的許諾》 | 《法國研究》2015 (3) |
顧佩娅 | 在與環境的互動中成長:老一代優秀英語教師發展案例研究 | 《外國語文研究》2015 (3) |
左布雷 | Rational Thinking on Multi-level Marketing in China | AMEIT, 2015 |
張乃禹 | 梁啟超宗教觀的内在矛盾和悖論 | 韓國《中國語文學論集》2015總第90期 |
施 晖 | 日中�言�における「性向��」についての�照研究�「�き者」を中心に | 『��國�研究』2015第21卷 |
高永晨 | Cultural Globalization and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China: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 US-China Foreign Language, 2015 (5) |
黃 芝 | "I Wander Through, the Alleys Skein-drawn by the Sound:" Moderate Reclusion in Vikram Seth's Poems of Suzhou Classical Gardens | Linguistics and Literature Studies, 2015 (1) |
周小濤 | 認知語法視域下的構式論元實現―以緻使移動構式與動詞的互動融合為例 | 《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5 (4) |
古海波 | 《批評性英語教學中的情感研究》評介 | 《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 (4) |
古海波 | 國際教師情感研究可視化分析及其啟示 | 《外語電化教學》2015 (3) |
劉曉環 | 新N1N2構式語義建構的認知研究 | 《外語與外語教學》2015 (6) |
施雲波 | 布賴恩•卡斯特羅:脫域的遊牧舞者 |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5 (3) |
李震紅 | 《墜落的人》中的墜落與救贖 | 《湖南科技大學學報》2015 (2) |
陶 偉 | 國外教師轉化性學習評述 | 《外國教育研究》2015 (1) |
陶 偉 | 國外教育研究中的"質性研究整合"評介:理據與實操 | 《外國教育研究》2015 (11) |
樸桂玉 | 中國江南文化在韓國古代文學中的内涵及價值闡釋 | 《國際文化研究》2015,8-2集 |
孟祥春 | "理論"與"反理論"----論利維斯的批評觀 | 《文藝理論研究》2015 (5) |
王海貞 | 任務條件、口語産出與分數的交互影響研究 | 《中國外語》2015 (6) |
王 鼎 | �物を數える助數�「口」について | 『明治大學日本文學』2015第42号 |
陳春紅 | 社會性别定型的轉喻認知研究 | 《中國俄語教學》2015 (2) |
王麗霞 | 白色伊甸園――《美國牧歌》中的種族問題 | 《當代外國文學》2015 (3) |
顧佩娅 | 外語教師專業發展環境研究綜述 | 《外語教學與研究》2016 (1) |
錢激揚 | 世界不應該是那樣的:論《遠方》的後戲劇劇場特征 | 《外國文學研究》2016 (2) |
袁 影 | 中西"時機"觀考辨 | 《中國比較文學》2016 (3) |
樸桂玉 | 中國〈治水神話〉中的生态哲學意識研究 | 《口碑文學研究》2015第42集 |
陶 麗 | 選擇與補償:高校英語教師職業能動性研究 | 《外語界》2016 (1) |
黃 潔 | 《毒瘾難戒》中的反文化與女權主義問題 | 《當代外國文學》2016 (4) |
黃 潔 | 《樹葉裙》與《大屠殺聖母》:澳、英新俘虜叙述的比較分析 | 《蘇州大學學報》2016 (6) |
黃 芝 | "步步是安樂"――湯婷婷《第五安樂之書》中的正念 | 《國外文學》2016 (3) |
姜豔紅 | 縱觀英語詞在俄語詞彙系統中的發展曆程 | 《中國俄語教學》2016 (4) |
王 清 | 俄語各類借詞的構詞能力分析 | 《中國俄語教學》2016 (2) |
陸 洵 | 旅遊文化産業的法蘭西之風 |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年5月3日 |
陸 洵 | 生态批評的"法蘭西之風" |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年8月1日 |
孫倚娜 | 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優化與大學英語教師的可持續發展 | 《中國外語》2016 (1) |
劉性峰 | 翻譯譯學研究範式:嬗變、問題及對策 | 《外語研究》2016 (2) |
王 軍 | 基于"主題角色--值"概念兩分的同指與異指解析 | 《蘇州大學學報》2016 (4) |
劉曉環 | 錯序句閱讀的眼動特征及其認知理據解讀 | 《現代外語》2016 (1) |
王臘寶 | 尼古拉斯周思小說《長安街》中的"跨文化寫作 | 《當代外國文學》2016 (3) |
袁 影 | 傳承與對話 |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年4月11日 |
張乃禹 | 韓國"詩經學"關注比較研究 |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年7月4日 |
張乃禹 | 文化技術:韓國文創産業發展的核心力量 |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年8月3日 |
趙愛國 | 當前俄語"觀念"研究中的幾個理論問題 | 《中國俄語教學》2016 (3) |
劉 星 | 俄漢社會性别定型的語用價值對比研究 | 《中國俄語教學》2016 (4) |
周民權 | 俄漢拒絕言語行為的語用對比研究 | 《中國俄語教學》2016 (2) |
朱 彥 | 曆史的"凝結"之處――解讀帕特・巴克爾的小說《另一個世界》 | 《國外文學》2016 (4) |
樊詠梅 | 西蒙《弗蘭德公路》中的女性形象 | 《當代外國文學》2016 (1) |
王 鼎 | 助數�「�」の史的展�について | 『學芸國�國文學』2016第48号 |
施 晖 | 日中�言�における「性向��」についての�照研究�「嫉�心のよい人」を中心に | 『中國學研究�集』2016第34号 |
孟祥春 | 另一種譯法:"形"與"象"的民族化重構 | 《中國翻譯》2016 (4) |
孟祥春 | 《文待诏拙政園圖》紹介 | 《中國翻譯》2016 (4) |
高永晨 | 中國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現狀調查與分析 | 《外語與外語教學》2016 (2) |
冷 潔 | 從漢字成語隐喻看誠信概念隐含的結構緯度 | 《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版)2016 (1) |
陸 洵 | 法國标緻―雪鐵龍集團三十年風雨中國路 | 《法國研究》2016 (1) |
王 軍 | 名詞性替代的概念匹配、釋義與轉移機制 | 《外語教學》2016 (1) |
朱 琳 | 修辭"在場":佩雷爾曼的辭格論辯觀 | 《福建師範大學學報》2016 (4) |
張乃禹 | 近代韓國小說革命理論與梁啟超文學思想之關聯 | 《山東社會科學》2016 (2) |
趙愛國 | 俄羅斯語言學傳統中的方法論特質 | 《俄羅斯研究》2016 (4) |
趙愛國 | 俄羅斯符号學研究範式的百年嬗變 | 《俄羅斯文藝》2016 (4) |
徐舒儀 | 失落與救贖:科馬克麥卡錫"邊境三部曲"的寓言性叙事解讀 | 《解放軍伟德官网bv學報》2016 (3) |
趙 誠 | 《兔子歸來》中太空登月活動的異質空間研究 | 《外語研究》2016 (5) |
王曉偉 | 丁玲小說英譯的副文本研究 | 《南方文壇》2016 (5) |
樸桂玉 | 中國的韓國文學教育和文學治療學解讀-以《檀君神話》為例 | 《國際文化研究》2016,9-1集 |
林大江 | 維傑•瑟沙德裡的聲音詩藝和傳統 | 《外國文學》2016 (2) |